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前言: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巍然矗立。这是现实,也是历史,这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不得不承受的代价,我很无奈,但,“反者道之动”,烂透了的时候,也是质变的时候,我们民族总会在最黑暗的时候迎来光明。
摘自——如何看待资本社会中的公共教育?|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观察
https://jiliuwang.net/archives/62825
“以更科学的语言表达,我认为:劳动力再生产不只需要对工人技术教育的再生产,更必须同时再生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服从。”(引述自Mariano Fernández Enguita)。
2025/1/31批,是的,被再生产的劳动力这个词很贴切的描述了我的身份,而教科书是用来愚弄大众的。一个国家最好的政治教育就是让学生讨厌政治。
2025/2/27批,我不敢苟同,我很傻,可现实是如此。
学校机构的形成服膺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信条,学校不只配置了明确的意识形态要素,更构筑并巩固了劳动力必然异化的观念。学生一方面接受课堂上的正式课程,另一方面也被整个学校体系的结构所教育。
列宁曾说:“资产阶级国家越文明,它就越会骗人,说学校可以脱离政治而为整个社会服务。事实上,学校变成了资产阶级阶级统治的工具,它浸透了资产阶级的等级观念,它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
读书改变命运?时代的眼泪。
这几十年的教育中,不断地宣扬读书改变命运的论调,不断地贬低劳动工人的言论,即便别人体力劳动月薪上万也比不上人白领坐办公室工资五千,宣传这种畸形的价值观代价是白领岗位有限,然后一群人去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并不是这些岗位有多好,而是你们从小就接受了这种畸形扭曲的价值观。
当我们教育系统里面就开始培育畸形扭曲的价值观的时候,经济发展上已经就有一点隐患了,当读书改变命运这样的论调喧嚣甚上,成为主流的时候,你们所有人就被裹挟其中,成为时代洪流的牺牲品了。
宣扬读书宿命论,让教育行业蒸蒸日上,你们的父母将钱花在这上面,短时间内就可以带来大量的就业和资金回笼,而你们父母的血汗钱就成为了他们用来扩招发展投资的资金,成为了经济发展和就业数据上面的指标。教育行业的规模愈来愈大,不断地提供就业和经济。一旦这个行业的岗位供给不足,没法让接受了高质量的大学生人才提供体面岗位,就等于暴雷,让所有的人都不舒服。于是产生了官方所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学孔乙己,要脱下长衫用汗水干活,日子才会越来越甜。
说到底,就是要你们为读书宿命论的结果买单。当年骗你们交钱去上学,让你们父母几十年的血汗钱供出一张高学历文凭证书和骄傲的文人风骨,让你们去卷办公室岗位。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又让你们脱去学历的长衫,让你们从事低端的劳动工作,这是让你们像块砖一样随意丢弃,把你们当猴耍。
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国家的产业升级需要你们,十多年前的我们,始终以中低端制造为主,大量的劳动工人在伸手不见未来的重复生活中,因为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工人的地位低下,但凡接受了高等教育都希望坐在办公室坐白领,自然而然地就导致现在的制造业劳动工人短缺,但办公室白领岗位过少,现在所谓的就业困难就是白领岗位饱和,大家都不能去当白领,又看不上从事低端劳动的工人,只能选择失业了。
如果你们脱下了学历的长衫怎么样呢?指望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中赚够安居乐业的一套房和生活费吗?十多年兴盛蓬勃发展的房地产是你们脱下学历长衫,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劳动就能奢想的吗?明明已经价格离谱的房子,居然还能连连上涨,这个明显是有人在做幕后推手。这个推手实际上就是地方。地方财政全靠卖土地去换钱,捆绑了教育资格与落户资格,又逼得人们不得不买,然后推动经济发展,这种诡异的财政模式也就导致房价不可以跌。因为一旦房价下降,会影响到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下降会导致地方财政破产。
这本身就不是一条可以持续运作的道路,过高的房价与教育成本,成为当代人挥之不去的阴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生,不买,生育率,结婚率越来越难看。依赖人口的房地产自然只能开始走向衰退。当人口生育率,结婚率都走低的时候,你还怎么指望教育行业,房地产扩招发展投资保障就业?就业形势自然会变得很艰难。尤其是到了最近几年,你也知道,基本上人家也不是傻子了,对吧,你不掌握生产资料,你的孩子终究只能在工地里打工,有学历想要往上走,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同样看不到什么希望,再加上疫情的原因,使得本来就不乐观的经济发展变得一下子就直接炸开了。但是就算没有疫情,就算没有任何影响,最多也就是晚个一两年,早晚还是要炸开的,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泡沫。对吧,传下来传到最后肯定是传不下去的。
天天鼓励99%的穷人去消费,搞什么消费满200减5元的消费券,然后去拉台就业形势,提高经济发展,他们到底知不知道的是国内的这个财产分布是什么样的?99%的财富集中在1%的富人手里,剩下1%的财富在99%的穷人手里。所以提高个人税的所得征收点。你可以去看一下官方的统计,可以说稍微提高一点点,也不过就是从5000块开始。一下子全国至少有一半的人不用缴税了。不要相信网上说的人均工资1万+,纯粹扯淡。就说这个官方的数据,就哪怕5000块开始才开始缴税,都有一半的人不用缴税了,你就知道现在贫富差距有多大了。
现在的就业形势都恶劣到什么程度了,连基本的劳动法,八小时工作都难以落实,知道为什么吗?我可以告诉你,由于我国的经济它不是对外扩张,不是殖民,也不是经济霸权,也不是搞这个。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是选择了走那条非常血汗的会让无数人痛不欲生的道路。而这条路呢就是对外经济,对外经济呢本质上就是需求来自外部,订单内部只负责做生产力,工人呢在这其中扮演的就是生产力的角色,它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因为是工具,所以自然得不到劳动权益的保障,你买不起你生产的东西,不管是楼房还是手机,你一样都买不起,那些东西都不是为你服务的。你又怎么可能拿到什么劳动权益呢?
螺丝钉与应试教育
在这样一台大机器中,有密密麻麻的螺丝钉,螺丝钉很多,以至于不能让每一枚螺丝都有合适的归宿。所以必须有螺丝钉放在不那么合适的位置上,甚至放在一边发锈。而哪些螺丝钉会被用上,哪些螺丝钉会被刷下,必须有个客观标准,不然后果会更糟,而且执行该标准的成本不能太高,因为螺丝钉太多,机器的运转是第一位。钱要花在机器上。机器变大,就能容纳更多螺丝钉。机器好,每个螺丝钉都能更好的发挥价值。
因为螺丝钉很多,坏了一批还有一批,总有适合的,从宏观上看这里有个很高的容错率。只要保证一个方向正确就行,螺丝钉是不是百分百合适,是不是真的优质,是不是心甘情愿,真的不那么重要。
因此什么方法来选螺丝钉?一个一个分析这些螺丝钉的特点,各有各的好?不好意思,这成本太高了,而且不同人钟情的螺丝钉不同,又有什么统一可言?选出来的螺丝钉太多,多于需求,那么这样一次选拔就没意义了。放在一个极端环境下,看哪些螺丝钉能挺过来?这不是养蛊吗?也不可取。那么怎么办?找个筛子吧,过筛的是一批,没过筛的是一批。筛孔是客观不变的。这已经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手段了。
除了这个,还能怎么办?你能让一撮螺丝拒绝筛选,整个机制不会停摆,还会有新的螺丝钉争着上位,只会让一些螺丝钉失去归宿。你能让一大批螺丝钉拒绝筛选,那么,最多就是螺丝钉与机器两败俱伤。而失去机器的螺丝钉其实是真正的最不能得利的。
另外不是所有螺丝钉都能接受失去归宿的命运。有的螺丝钉在潮湿的地方放着,容易发锈。有的螺丝钉在干燥的地方,它则不会那么容易发锈。你如果单方面反对筛选机制得利,但机器容纳钉子的数量不变,依然是妄想。
那么假如你是一个过不了筛但是是用高端振金打造的,精密抛光,可以用在一个米奇妙妙模块(nb就对了)的钉子,你该怎么做?欢迎私信加入讨论群。
想办法再去建造更多的机器,但得先让机器的螺丝钉数量暂时翻倍以获取生产资料,然后批量生产建造机器的其他材料,直至机器数量和螺丝钉数量得以匹配,并且一定有一台机器从事于建造机器材料的革新研究,而不是为了满足部分机器持有人的私欲全部投入生产。
大学课堂糊弄谁?
作为高校教师我讲讲我了解的情况吧。
我每学期第一节课都会跟学生明确表示我的课考勤分占比很高,每节课扫码签到,但同时,我接受任何理由的请假,头疼脚疼肚子疼,没睡醒乃至发现UFO,不需要假条,只要跟班委说明就按到课算。此外,如果觉得来听我课性价比低,只要跟我说,这一个学期我都不会再管你的考勤,期末成绩等于卷面成绩。
我觉得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考勤是为了掌握学生动向,知道了动向就算到课。学生想听课就来,来了就证明想听课;不想听课,我给充足的自由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但是现实是:
全班依旧按时按点到教室,请假的全有假条。逃课的依旧逃课,宁愿缺勤也不找我请假。
听课的照样听,但更多的是根本不听课的学生,每周按时按点坐在那儿,要么刷手机要么发愣。
我觉得很悲哀。哪怕放开了限制,这批学生仍然是被框住的。他们被迫觉得作为学生,上课我必须去教室,哪怕我觉得这门课没有任何意义,哪怕老师允许我不去。宁愿虚度光阴,也不愿意在教师那做出出调的事。
真的说的很好,曾经和比我年长许多的大学生交流过,在我的想象中,大学是浪漫的、自由的、各种思想迸发碰撞的,直到我进了大学,才发现并不是这样。首先和视频中说的一样身边的同学不逃课,不敢逃,老师设置各种各样的签到打卡保证学生的到课率,但是这种大课一般都是水课,去了也就是换个地方写作业玩手机。其次,封控不能实现物理自由,大学生的精神也不自由,有时候在一些事情上大家会逐渐形成趋同的看法,这种做法算是安全、保险的选项,因为不知道提出其他的看法会不会被排斥;本该休息好好享受的时候也会因为自己没有卷而愧疚。没有和社会接触的体验,也使得大家更偏向于读研躲一躲(个人认为),以为读研了可能自己就有时间了解社会运行机制了,可以接受社会毒打了,但是我们的学校无论哪个阶段都没有这种课程…现在更是缺少学生自己去探索的机会。
前几天开会时候有讨论到学生不听话这个话题。校长说,完完全全听话的学生是没有出息,没有未来的,有自己的想法,会反抗才是有自我的人,作为老师一方面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另一方面要能够心理包容这样的学生。老师们都深表认同。
校方管理是因为立场和利益,但是老师们内心其实并不一定认同很多管理。
可以这么说:我不赞同你逃课的行为,但是我誓死捍卫你逃课的权利。说白了,人应该有自由,有选择权,而不是在这种达摩克利斯之剑下活着。学生是因为“怕”才去上课,真的很可悲。
何以学生思维?何以时代枷锁?
去看看:赏味不足这位up主的一些说法吧,从更高的层次看,他说的还是真实的。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学生思维,除了根深蒂固的“只管埋头努力,付出就有回报”的想法,学生思维最大的标志,是太紧张了。
他们没有当差生的经验,所以对落后,哪怕暂时的落后,总有一种不知所措的焦虑。除非重新找到领先的位置,他们会一直觉得自己处在危机当中,却不知道这种危机也许只是自己为自己制造的。
2025/1/31批,第一次看时不在意,不,是不敢承认和面对,不知所措。过了这么久再看也释然了 。
2025/2/22批,学生思维?我们学生时代除了学生思维还有别的吗?
挣扎
我是一个被应试教育伤害很深的人,人生的前二十年一直在为别人活着,满足这个世界制定的评判标准,无数次无意识地伤害自己、折磨自己、压抑自己,我也是最近才想通,应试教育几乎摧毁了我,但好在我拥有强大的自愈能力,无意识地回避那些伤害带给我的负面情绪价值,当我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时,我觉得造化真是弄人呐,我身边那么多人受苦受难,我很想帮助他们,但我不知道那条路能不能走,我敢不敢一直走下去。
大学接下来做什么有那么重要吗?大学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又有那么重要吗?
自己幸不幸福一定要寄托于那些?目标,规划,骗人的把戏罢了,多有意思,为了那功利的目标,考研,奖学金,工作。我就不信有几个人,能是真真正正地为自己的理想梦想规划的。我没在反抗什么,我只是觉得自己一直在追逐的,只是个玩笑,社会的共同的完笑,夸父还有信仰,追不到日,累死也要恩泽后代,我呢,追的累死了,只不过是在一个巨大的鼓中,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看不到任何希望,看不到任何能达成的目标,越看越知道自己无所能为,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再到工作,起早贪黑十几年,二十几年,为了什么?为了那看不到希望,虚无缥缈的未来?兜兜转转劳苦一辈子,只是为了活着。人人何尝不是NPC?
哎,现在才明白,自己过去一年还是在高考的阴影中,难道自己“一无是处”,“不求上进”,就不该在社会上活着了?这种社会文化,真是。早晚会过去吧。而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则是在传递并绑定一种读书论——你读了书是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为它传扬一种论调,受教育程度不够,不“读书”的人,就是没用的人。这个有用里面就很有文章了。怎么才叫有用?对谁有用?有什么用?
关于为了“所谓”的未来而现在好好的“努力”和当下的自由的矛盾,现在逐渐统一。我听过王德峰老师说过的那句,人生又能有几个没有利害关系的四年呢?我深受触动。读书是无用之大用,也是有用之器用。《红楼梦》里薛宝钗的读书观:
“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
所以,究竟是为了好的未来,更好的发展,让自己尽早的学习利害关系,如何跟社会上的人打交道,就像在胡老师的课上,中国应试教育教出来的学生,用应试教育的法子应付课堂吗?甚至有高绩点需求者可以和老师联系?
好像没什么事了,大学里没人妨碍我怎么活。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
面对学校的课程安排以及,很多课乱七八糟的老师的规定,没办法,你也不必觉得他不合理,那就不该存在。该做自己的,该做自己的事,现在被课扰的做不了了,玩去呗。大学课程能怎么省时间,就怎么省,达到“要求”就完了。能忍的忍忍也就过去,烦了骂两句过去了。
毛主席:读要读有用的书
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一次座谈会上说:
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又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毛泽东曾批评马克思主义经学化的倾向及其危险。
同年3月17日,在会见智利共产党左派——斯巴达克派代表团时,毛泽东曾谈到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他又坦率地承认:
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有很多我还没有看过,只看过少数。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读个几十本也就差不多了,要注意拿书本作为观点来研究事情。书不可不读,但不可多读。读多了,就成为书呆子,不会工作。
在读经典著作方面,毛泽东认为也是“过犹不及”。其关键在于能否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的成功之处,也是高明之处,也正在于此。
其实,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曾指出:
“我常常觉得,马克思主义这种东西,是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的。中国自从有那么一批专门贩卖马克思的先生们出现以来,把整个共产党闹得乌烟瘴气,白区的共产党为之闹光,苏区与红军为之闹掉百分之九十以上……全都是吃了马克思主义太多的亏。”
少了,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多了,则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可谓“过犹不及”。因此,毛泽东是不太信任学院派哲学的。他指出:
单从学院中出来的哲学家大都不行,必须务点实。马克思因为是搞革命的,才能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青年毛泽东确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就是学习应该同生活打成一片,教育不能同生活撅为两截。
毛泽东在《学生之工作》(1919年12月1日)中说:
“工作须为生产的,与实际生活的。”
他还强调说:
“学生在学校所习,与社会之实际不相一致,结果则学生不熟谙社会内情,社会也嫌恶学生。”
他总结道:
“旧日读书人不预农圃事,今一边读书,一边工作,以神圣视工作焉,则为新生活矣。”
毛泽东提倡教育的工读模式。这些观点,说到底都是旨在凸显实践的重要性和优先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在谈到医学教育改革时指出,医学教育主要应该是在实践中提高。他甚至强调,书读得越多越蠢。
有人批评毛泽东的这个说法带有某种“反智主义”色彩,其实这种批评未曾真正读懂并理解毛泽东的深刻用心。毛泽东实际上是试图强调实践相对于书本知识这一理论态度所具有的至上性。
面对大学课堂的反抗和无奈
上高数课
高数课的老师,她自己教我们线代时在课堂上讲了一句非常非常经典的名言,这个知识点,这个题,要认真听,即使你们不会,不懂,但听了之后,知道了这个套路,记住了,期末考试见到这个题会写,能拿分就行了,所以认真听。真不用多说什么,她自己都非常真诚地坦言,你们要认真学我这门课,大部分是为了期末不挂。。。。再看看,她讲的课吧,确实,比起某些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还动不动让学生上去做题,学生不会再来上一句这都不会,然后自己上手解题,哐哐一顿套路,技巧解题完事,啊,就这样。再有时讲一讲,讲到中间还可能发现自己写错了的神仙,好很多。但是吧,讲的真只是解题套路和模版啊,我是真看不出来这怎么还能天天说我讲的是考研难度级别的,要认真听,你要学会了,考研时就轻松了,有人在这上面花了几百块买的课也听不明白。可你这讲的估计连同济版高数课后习题难度都没达到吧?更何况学校教材是拿同济版的教材删了删魔改成的,同济版的教材写的够笔记了,够乱了,够让人学的一头雾水了。同济版高数,方向导数和梯度放在第九章,多元函数微分及其应用,还先讲的方向导数,与方向导数有“关联的概念”???是梯度,最后再顺带提了一嘴势场,后面第十一章,曲线与曲面积分,我更看不懂,先把公式甩出来,格林,高斯,然后数学证明,这些玩意到底是干嘛的?啊?接着再讲通量,散度,旋度,势场,保守场,还是作为非必修的内容,我靠,那么清晰而直观的几何意义,物理意义和记号不用,让我搁这死记公式来计算?要讲就把这些本在一起的讲完啊,只单讲两个公式什么意思?难道说多年对曲线,曲面积分的计算让你发现了一种新的计算技巧?我是真看不明白。我自己学,有问题?我都来上课了,在课堂上学了,有问题?哎呀,大善人啊,提醒我要认真听课,不听课不会的。最后,双标起来了,上学期说某个同学学到往后面好几节了,那个学到往后面好几节了。合着到我这,来了句,哎呦,你上学期高数考的好也没用,上学期有高中的底子,,,(从积分那里还有?),这学期不一样,认真听课也不一定会。。。。。。
其实吧,我坐后面之后她一点也没管我。估计她那些话不是对不学的人说的,其实我们大学的老师在课堂上真不怎么管。
我今天,写上面话的第二天,我打开哔站上的讲微积分的视频,我第一感受是厌烦,为什么要学,学了也被说教,如某老师说的那样,以及我课上的时间被浪费,学不到东西,我课下还要花大时间去学,一天两个小时,够累了,然后又被说了一顿。
两个老师神仙的讲课。另一个数据结构课,OK,讲不明白就飞快的往后刷是吧,三次课讲完树图,我还没到哈夫曼树,你图讲完了?要代码实现了?
无语啊,这真是,让人丧失学习的动力的最好办法。
- 本文多数内容来自网络,少数是本人的经历。